最近几年,出版了许多关于社会与科技方面的书籍,例如《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机器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3D打印》、《工业4.0》等等,每一本书都似乎想提炼总结甚至创新一个新思维和视角出来,一时间这一领域令人目不瑕接,不知从何读起。
于是,冲着新鲜的书名把它们买来,认真的读几页纸时,才发现很多书,书名吸引了眼球,内容与期望值却相去甚远。我称这类书为概念书,告诉你一个新思维,非常好,但是剩下的还是得需要自己去研究,对照其他相关书继续深度阅读,可能才能发现这一主题进一步的价值。
新的领域,也无法苛求所有的书都能高屋建瓴,有高度有深度,有案例有预测那也不可能。于是在这些图书当中,推荐《智慧城市》给朋友们,希望借此发掘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的城市潜能,思考如何将城市历史与智能未来相融合,找到理解当下与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美国安东尼·汤森所著,译本书的逻辑和思维习惯与我们不同,理清作者《智慧城市》的脉络,有必要从了解什么才是智慧城市开始。书中并没有给智慧城市一个很清晰的界定,所以我也引用了其他资料中查到的定义: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书中同样也没有给出任何的图片来解读智慧城市,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特地百度了一张图,供各位参考。
智慧城市
书中并没有给出智慧城市的框架,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案例来阐释智慧城市的特点,试图说明如何用各种新技术来运行更美好的城市,是西方认识世界典型的方法论思考模式。我从书中整理了三块作者很有价值的概念或构想,在此分享。
(一)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
这是IBM推出的迄今为止最为雄心勃勃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为市长准备的类似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的任务控制中心,它是哈里森城市管理工具手段的最完美体现。2012年春,全世界目睹了里约热内卢和IBM共同创造的一个远程控制的城市,这个新的系统专门安置在卡巴纳海滩附近的一座新建筑里。控制室内展示了安装在全市数百个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信息,视频传回控制中心,以投影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它因此也被称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屏。其实,这原本是作为预测降雨和管理洪水的工具,然而却演变成了对整个城市高密度的控制器。
拿我国的现状来说,几十年来,各地有进取心的市长们跌跌撞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振兴计划,包括体育馆、会议中心、产业园等项目,试图吸引人才与投资,但是在城市政策制定方面,需要优化的变量并不明确,并且经常与不确定的结果冲突,好的政策往往屈服于权宜之计,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或许能克服这一难题。比如,这样的系统如果被用来检测城市大量的人流密度和方向,并应用于踩踏事件的预测与防止,还是有应用价值的。但是由于他的高度控制性和监测能力,也可能给城市的运行带来很多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性,尤其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会同时给城市造成很大风险。
(二)镜像世界:感应设备、可视化设备与云计算
早在1991年耶鲁大学的教授戴维·格雷恩特尔准确的预言了今天发生的一切。他在《镜像世界》里描述:在不久的将来,你会通过计算机屏幕看到整个现实世界。你生活中的某些部分,包括你所居住的城镇、你工作的企业、你的学校等等,都会以一种颜色鲜明的彩色图像形式显示在屏幕上。他还说,你将通过自己的软件利用这些图像处理自己的事情。《镜像世界》精确的预测了我们今天生活中汇集在一起的感应、网络互联、计算机化以及可视化的方式。
通过我们对于城市随时间变迁的认识,镜像世界也可能有机会优化城市规划,航拍仅仅给我们展示了城市的外形,监测智慧城市传感器可以发现循环和神经系统。镜像世界处在高处的视角,离开了城市居住着本身的的主观现实,对于城市的智能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三)城市动力学
城市动力学,是心理历史学家的认识角度。任何事物甚至人类的思想等都被视作一个系统,由信息流联结而成的平衡的物质网络。这一点写的非常专业化,我无法想见这种描述形式,我只能理解为意识被可书写的方程组解读,基本表达这个意思。它是通过假设环境建模的形式,来预测和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演进。这个理论2011年被IBM复兴,并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进行了实践,也成为发展智能城市一种理论。
书中不仅仅只有这些理论,也引用了一些案例来说明理论的可行性和价值,并试图解读智慧城市的宏伟蓝图,还有在探讨是否会使用免费的WIFI网络和人工智能控制器等等,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智能构想与应用,当然也有谈及技术应用带给城市的冲击与风险。本书是一本解读智慧城市相对全面但并不系统的一本书,会带来一些全新的理念和认识,拓展对城市智能的了解和认知,值得关注这一主题的朋友翻阅。
延伸阅读:
《城市的精神》
《城市的精神》
作者:贝淡宁 艾维纳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价格:35.00元
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且高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乡关何处成为每个人追望的美好,但是大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
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何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
本书两位作者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特色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缤纷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角度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读者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依存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
《城乡中国》
《城乡中国》(上/下)
作者:周其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价格:78.00元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简单说就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城里人,另外一部分是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了著名的一部作品《乡土中国》。
如今,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鸿沟甚至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教授在书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院校、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教授及其同仁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并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本书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城市》
《城市》
作者:约翰·里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价格:69.00元
本书探究了城市存在的原因、形式和功能,所取得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城防到下水道,从工厂到市场,从疾病到卫生健康等方方面面。对城市的性质、城市的生活,以及其结构、发展和居民,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通过对最初的城市毁灭到现在的城市状况的研究,作者探索了城市如何联合、发展、兴盛,以及如何衰落和消亡,如何能够自我重建。他研究了城市与其周围乡村的寄生关系,城市赖以为生的贸易模式和外来移民,城市如何为居民提供食物和用水,如何处理排出的废物。他着力聚焦下水道的创造性,他对疾病和政府问题也同样关注。这是一次对城市历史及发展的全面探究,值得合并其他几本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