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行业资讯  
我国数字产业开局良好 多项关...
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建设正式启动
5G从普惠性连接走向精准化赋能
三轮驱动之下 医疗大模型开启...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突破与挑战:脑机接口产业化有...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守护智慧城市“心脏”,照亮千家万户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19-05-05   浏览次数:2530 次

夜深人静,三个年轻人出现在上海郊区一座变电站,仔细检测着站内设备,然后一脚深一脚浅沿着站界走了一圈。他们在检测变电站的夜间噪声是否超标。变电站设备多,边界长,检测一遍他们用了40分钟。检测完成后,年轻人们望着周边黑黢黢的农田,和远处点点灯光,舒心一笑,继续赶往下一座变电站。

这几个年轻人来自国网上海电科院评价中心,他们属于一个年轻的团队,这个团队35周岁及以下有26人,硕士、博士学历有22人。

“电网是智慧城市的枢纽,如同血管之于人体,电力设备则是城市中犹如人体‘心脏’的重要器官。”这群年轻人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当好这颗“心脏”的守护医生。

“听声把脉”精准诊断

今年3月,国内首个泛在电力物联网智能感知实验室在上海成立。实验室成立的目的,是在上海打造状态全面感知、数据全面融通、平台高效共享、应用便捷灵活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以智能井盖为例。作为第一届进博会“智慧保电”的三大措施之一,890只智能井盖安装在进博会主会场周边的主要电缆通道。“智能井盖就像我们的耳朵,一旦响起警报声,就会知道千里之外的井盖被盗了或是应用状态异常。”32岁的评价中心成员邓先钦,也是实验室主要技术人员之一。

随着架空线入地的推进,更多的智能井盖将出现在上海街头。智能感知实验室也将实现对更多新型智能感知装置的“私人订制”,规范其各方面性能的“健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相应的“体检设备”。

去年6月8日晚上,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站运维人员发现变电站一设备上方有间歇性异响,因为异响不是连续性的,运维人员也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故障。

练塘站是上海首个交流特高压工程,也是皖电东送工程的入沪唯一终端变电站。黄浦江两岸,每三盏灯中就有一盏的电能来自练塘站。

第二天一早,33岁的青年员工田昊洋带领团队奔赴60多公里外的练塘站,立即在异响区域周围布置声成像采集设备,等待随时可能出现的异响。

田昊洋摆出了一个像硕大花盘一样的设备对准异响区域,上面有112个麦克风。只要异响一出现,就会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全部收入后台,由预装在电脑上的软件描绘出一张高分辨率的声学图像,就好比给电力设备拍摄一张X光照片,技术人员就能“听声把脉”。

“声成像技术此前曾用于航运航天等领域,我们引入这项技术在电网系统是首家。”田昊洋说,评价中心技术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攻克声源采集、声学成像以及图像叠加等技术难题。“我们不断试错,制作了4种不同直径的采集设备,目前使用下来,发现最实用的是直径1.2米和0.8米两种。”田昊洋说。

一直到下午4时多,在不停电情况下,他们终于精准锁定了“病灶”。问题不大,练塘站最后只更换一个均压环就解决了问题。技术人员说,如果找不准病灶,那么可能需要更换整套设备,时间需要一个多月。

不分昼夜“巡诊”繁忙

更多时候,这群年轻“医生”们需要在屏幕前远程“会诊”。每天,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直流偏磁在线监测、上海电网电压监测三大系统团队密切关注着监测数据特征变化。

每逢重要时段,“保电”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就像每天抽血检查一样,一旦出现指标异常,就要马上干预。”在去年进博会期间,三支系统团队更是24小时全天候在岗值班,陈璐、杨帆、陆冰冰等一批青年员工加班加点、日夜交替值班,坚守保电一线。

对居民来说,大家离不开电,但又不希望变电站离他们太近。评价中心的“医生”们还会接单对变电站进行噪声“诊断”。“为满足居民高密度用电负荷要求,变电站需要靠近居民用电负荷中心。”青年员工张金丽说,噪音问题较多出现在一些设备老旧的变电站,评价中心提供的检测评价,为变电站升级改造提供了支撑依据。

自2014年起,评价中心持续开展上海地区变电站噪声检测及评估工作。由于噪声扰民问题多在深夜,当人们进入梦乡时,青年团队往往在挑灯夜战,上海市内110千伏及以上的361座变电站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脚印。

团队成员还创新研发了噪声治理辅助决策系统,提高噪声数据查询统计的便捷性,智能分析噪声数据,为噪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的梦想就是守护智慧城市的‘心脏’,照亮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队女青年徐湘忆说。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126280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浙江宁旅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95380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2561号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