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展会亮点  
行业资讯  
努力缩小区域、城乡、群体、基...
数字经济将向何处去
为数字经济夯实人才支撑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护航数字经...
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了路线图
数字经济:浪潮之下的“破”与...
预先注册智博会4大理由,1:获取现场参观绿色通道服务;2:电子邮件定期传送商迅,展品信息等;3:免费获得智博会刊1本(数量有限)
观众感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亮点 > 观众感言

“数字智慧”破城市瓶颈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12-05-26   浏览次数:5555 次

  在中国城市化的激变时期,“智慧城市”正在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记者 王仁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近日,在沈阳市人民政府、IBM及东北大学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启动仪式上,沈阳市浑南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凯向本刊记者提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新难题。

  对此,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向《瞭望》新闻周刊指出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关键性,“到2020年,中国有9亿人可能居住在城市,在城市的发展中,如何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让城市的建设有更好的生态,同时更好地解决能源、公共建设、公共安全、政府服务、教育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

  “我们过去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经逐渐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率集约经济增长转变。过去是先污染、后治理,现在则追求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IBM政府与公众事业部资深解决方案经理刘宝华提出通过“智慧地球”的新技术战略来寻找未来城市的发展新方向,“如果说循环经济是一个关键点,我觉得‘智慧城市’甚至说‘智慧地球’这样的理念也是这样一个关键点”,城市应当依靠新的科学技术,使城市系统更加智能化,从而优化使用有限的资源。

  来自城市发展的缺憾

  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成本越来越高,城市发展所需应对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

  在环境压力方面,一些城市的空气、水、噪音和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正迅速增加,并且已经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及他们的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垃圾处理也呈超负荷状态,正在形成“垃圾围城”的局面。

  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资料显示,到2012年至2014年,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垃圾面临无处可去的局面。北京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垃圾产生量为每天1.84万吨,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增加,按照此速度,预计2012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将达日均2.5万吨,2015年达日均3万吨。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展速度快,汽车数量增长迅速,交通堵塞严重。市区中心地区的道路网负荷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在一些出行高峰时段,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往往是平时的数倍,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这一些问题往往会使原本充满生机的城市逐渐丧失活力。但在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上,这些只是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表象。而城市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包括如何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网络,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如何整合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城市的发展,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建立和谐城市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业界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专家认为,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投入智慧的因素,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决策者的谋略,还包括为决策提供的各种有效的参考。在此种新的决策机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智慧城市”。

  以信息整合破解城市难题

  近年来,广东省就提出了建设“数字广东”的目标;重庆市要把自己打造成健康、宜居、畅通、平安和森林重庆;北京市则借助奥运契机实现了人文、绿色、科技的转型;上海市正借着世博的东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关专家认为,这些都属于城市向更加智慧、更加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智慧城市”如同生态城市、数字城市一样,是城市发展的更高的战略。“智慧城市”基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使决策更加切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而且,“智慧城市”是一种转型策略,包括“智慧城市”的领导力、政策与管控、行政管理与电子管理的政策、产业发展的策略、数字民主制以及政务活动的活动方式和建设方式的创新等6方面。具体内容则包括智能地进行水处理,建设智能交通,推进产业节能减排,食品安全信息追踪,医疗、卫生、教育等信息的整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以及生态城市信息平台的搭建,最终实现对整个城市的科学规划。

  以医疗为例,可以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或是突发性疾病爆发特殊时期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对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传染性疾病等实现联防联控。同时,个人健康电子病历的建立、医药副作用知识库的设立等都有助于突破医疗现代化的瓶颈。此外,还可以将智能化的技术运用到安全管理,对各种动态实时掌握,及早进行布控,建立应急预案等。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总经理范宇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了国际方面的最新案例。在交通治理方面,斯德哥尔摩和新加坡都享受到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带来的好处。斯德哥尔摩在引进了具体堵塞路段的收费系统后,堵塞率下降了22%,而其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减少了碳排放量。新加坡则建立了交通预测系统,可以预测到未来10分钟、30分钟或是1个小时后某路段的交通状况,对交通运行的状态像天气预报一样实时预报。

  在城市水治理方面,纽约州政府与IBM公司以及当地的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在哈德逊河两岸以及河中间500多公里的全线当中布满了传感器,实时透过网络传送到后台,经过大型数据计算之后,在屏幕当中可以显示一条虚拟的河流,把河流的生态情况、有没有污染源出现、出现污染源如何采取补救措施、未来3天会有什么影响等都传输给政府相关部门和老百姓,实现河流的有效治理。

  在探索中合力前行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未来更多的项目以及相应的举措也需要探讨并完善,它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型,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同探讨,与高校和地方研究院所一同研究。这需要专家的结合、技术的结合以及决策部门的结合,实现和谐是最终的目的。”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作为面向全球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公司,IBM在2009年年初提出“智慧的地球”的发展愿景,勾勒出社会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变化;第二,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更深入地智能化运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经指出:当前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进行,新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正在酝酿。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向纵深发展,互联网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相互交织,数字地球、“智慧地球”逐步从理念转为应用。

  他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趋势,积极开发利用数字中国、数字生态、数字生产流通等新技术,与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流与人财物流的连结,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智慧城市”的理念为城市发展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开始付诸实践。2009年8月,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中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广东省副省长佟星表示,广东既是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的信息产业大省,当前正大力推动“数字广东”建设,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未来将在打造现代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等四大领域不断推进。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二站,沈阳市在与IBM和东北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中,沈阳市政府投入资金3亿元,IBM投入50项发明和80项专利,而东北大学则提供相应的研究技术和人才共同开展生态城市的研究。未来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由三方共享。

  沈阳市原副市长、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院长宋琦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将以生态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城市为目标,结合各方技术资源和研究能力,推动沈阳在五年内从工业化城市向国家生态城市行列迈进,建成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市。

  IBM有关部门负责人还表示,此次与沈阳的合作,不仅限于研发项目,而是派出了从项目执行和服务实施的一整套完备团队,为沈阳提供完善、先进的技术服务支持,助力政府机构、企业完成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沈阳市市长李英杰表示,希望合作将推动沈阳市实现环保目标,能够孵化出先进的环保发展解决方案,同时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对于还处在起步阶段的研究,未来的成效还有待观察。李实恭认为,解决如此复杂的城市生态发展问题,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食品安全、水处理等并不是哪一个城市的事情,全国的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而城市之间的交通衔接等也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对区域间的协作进行统筹协调”,李实恭说。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052113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2036104号    访问人数: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