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正式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新政”),新政到最近已满一年,其中对车辆、平台和司机的规定让所有用户颇有感受。网约车的运行至今仍处于试水中,平台、车辆和司机的规范仍需结合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为市场平稳运行继续助力。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最为严苛
新政出台满一年来,据统计在省级层面(除直辖市外),有24个省区已经发布了实施意见。在城市层面,北京、上海等133个城市公布落地实施细则,还有86个城市公开征求意见。全国各地在新政制定和落实上的步伐比较快,积极响应国家规定也是值得肯定的。
新政的规定主要针对平台、司机和运营车辆三个主体。30个重点城市均要求网约车要有“三证”才可运营。“三证”具体指的是:网约车平台要在当前营运城市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牌照,车辆需具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司机要考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在重点城市中,因为运营车辆多、司机主体庞大,所以对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指定得较高。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对车和司机的要求最严格,明确提出车辆取得本地号牌、驾驶员为本地户籍的要求,并且在车辆排量、轴距等方面加以限制。其他各地虽也有规定,但均未对司机户籍提出要求,只需具有本地居住证即可申请从业。
另外,除了新政对三个方面作出规定之外,还需要司机参加网约车驾照考试,这方面也有不少司机反映题目难度过大,数千道题目在短时间回答完毕还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在以上要求严格的一线城市来说,仅有少数司机通过网约车驾照考试,这也从侧面加剧了网约车的入门难度。
据了解,全国目前共有130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拟开展网约车业务。截至目前,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滴滴出行等1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已在相关城市获得了经营许可。对130余家平台的总数来说还是少部分,总体来看,各地已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约10万本,车辆运输证约5万本。
不难看出,在新政出台后的一年内,平台、司机和车辆得到了规范监管和约束,对原有的非法运营行为有力遏制,也让出行市场更好处在政府部门管理之下。
打车难背后的监管规范难题是关键
在新政对司机、平台、车辆提出严格监管后,随之而来的民众的最多呼声是“打车难”的问题。特别是在北上广等一线交通压力大的城市,在暴雨、高温、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叫车难度加大,甚至某些地区的应答时间超过原来一倍。
对于打车难问题的出现,应该说不能片面认为是新政推出后的直接结果,背后主要是因为各地在制定适合当地的政策时并不适配,也就是在新政的执行层面上缺乏灵活性。
以某些规范为例,对车辆的轴距和排量都提出了不适合当前节能减排和小排量汽车为主的现实,这在车辆管理上人为增加难度,让很多本应符合上路规范的车辆无路可走。
对此,成都市就制定了比较宽泛、适合当地发展的细则,比如“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不限制网约车数量”、“无车辆轴距要求”、“车辆为1.6L或1.4T小排量”、“司机具有当地户籍或者居住证即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认为,现有地方版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细则实施会有好几个后果:一是公然强制网约车平台进行户籍歧视,这是非常不公正的;此外,地方版新政要求车辆是中型以上的豪车,这会把网约车压缩到只是一个零头,结果就是让人们重新回到两三年前打车难的时代。
薛兆丰建议,地方网约车新政应彻底修正户籍、轴距、排量等的限制、区别管理兼职与专职网约车司机、强化乘客选择权、鼓励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的融合、大力鼓励拼车、合乘出行。
除了各地在制定新政时要考虑灵活性,有专家认为,在国家层面更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平台和退出机制。据了解,交通部就将创新出租车监管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信息化平台,加强巡游车的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进一步建设完善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的监控平台,为行业的服务监管提供信息化的手段,同时还将会同工信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建立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的合力。
在退出机制上,有专家建议,应该定期对运营平台、司机和车辆进行抽查,对其运营状况和合规上路情况进行监管,对后续运营不善或非法运营的平台、司机和车辆等严格执行清退制度,去伪存真后保证上路车辆合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