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行业资讯  
5G从普惠性连接走向精准化赋能
三轮驱动之下 医疗大模型开启...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突破与挑战:脑机接口产业化有...
三个维度数据描绘数字经济活力...
应用场景加速上新 “AI+文旅”...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个人信息泄露有多严重?年损失900多亿元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16-08-31   浏览次数:3071 次

网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日益猖獗,涉及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扩展到网络账号和密码、银行账号和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且形成了“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黑色产业。机关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参与的泄露活动更加隐蔽,而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手段窃取成为重要的泄露方式。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2016年4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开展了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2016年7月全国公安机关已累计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副支队长薛勇表示,犯罪团伙拥有大量电话卡和银行卡,说明运营商实名制没有完全落实,很可能存在一些员工非法寻租、参与犯罪。银行也存在发卡泛滥,实名制未落实、银行网络在境外转账分解资金缺乏限制等现象,这些是导致电信诈骗案猖狂肆虐的根源所在。

业内人士认为,应在法律层面加大惩处力度、完善相关司法解释。目前中国并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现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模糊。现在电信诈骗利用网络作案较多,应出台司法解释完善电子证据的认定标准,对有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应加强法律适用、加大追责力度。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126280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浙江宁旅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95380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2561号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