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抓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国内知名it企业集聚优势,将信息消费作为我市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六个方面大力拓展信息消费空间,引领相关产业转型发展。
突出民生服务,优先建设百姓关注的信息消费示范项目。重点打造惠及百姓的信息消费示范项目,通过各种方式把“人与公共服务”全面对接起来,实现智慧民生。其中包括推出移动市民app客户端,作为连接济宁智慧城市项目的移动端入口,使市民享受和处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事项,体验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建设“济宁市民网”,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智慧化服务,服务功能涵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三大领域,通过pc(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自助终端、智能电视、服务热线和社区服务站等渠道,向市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消费产品和一卡通线上服务,打造成政府服务市民的阵地、市民虚拟的生活家园和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将济宁城市一卡通升级为市民卡,在承载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首先整合公交卡、公共自行车卡,扩大其使用范围,最终打造成功能强大、惠及全民的济宁市民卡;建设wifi全城覆盖,实现市民全城免费上网,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的好处。
构建“一个平台+n项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市构建“一个平台+n项应用”的特色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采取ppp模式推进政务领域智慧化建设,实现智慧政务。“一个平台”即智慧城市运行基础云平台,以期达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及时共享。“n项应用”是指运作在统一平台上的涉及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各项应用,其中重点在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18大领域实现智能化。通过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实施,有效激发城市创新能力,推动政府向服务转型,从而将济宁打造成为智慧产业快速发展、信息设施泛在安全、智慧政务高效透明、公共管理协同精准、民生服务智能便捷、城市生态宜居宜业的“仁爱之城”、“繁荣之城”、“和谐之城”。
搭建智慧社区平台,推进市民信息消费。信息消费涉及各个领域、多个方面,其中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智慧社区平台的搭建。近年来,我市加快以城市小区为中心的智慧社区示范建设,成立了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中国移动济宁分公司、济宁光谷智慧城市产业有限公司、山东网络电视济宁中心、山东公众通等13家单位组成的济宁市智慧社区产业联盟。在全市范围内优选20个城市小区,着力打造以“智慧社区网络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慧社区服务站”、“智慧安防平台”、“智慧家居平台”、“一卡缴付费平台”、“远程医疗平台”、“互动网络电视平台”、“智能快递投送系统”、“智慧云电脑”、“智慧居家养老系统”、“社区手机app管家”十大智慧应用服务体系,使市民全面体验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工农业领域信息消费。在工农业领域方面,主要是通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来带动行业信息消费。工业领域,充分发挥山东中煤工矿集团的亿矿网垂直电子商务平台的示范作用,围绕十大工业产业,推进工业产品网络营销。从2008年,山东中煤工矿集团便开始依靠电子商务进行产品销售,成功开发运营了国内首个工矿行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亿矿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矿山机械到1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2013年,亿矿网入选工信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目前“亿矿网”在全球拥有会员10余万家,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0亿。农业领域则是发挥山东天辰云农场电子商务平台示范作用,加快农民享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云农场是山东天辰云农场有限公司和中国现代农场联盟共同组建的全国第一个,覆盖农场主、分销商、农业专家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于2014年2月正式上线,注册农户已超过10万户。
加快北斗终端及平台建设,扩大交通领域信息服务。在地理和交通信息产业发展领域,发挥山东广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端制造及平台监控优势,加快北斗应用。山东广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行驶记录仪、基于北斗双模卫星定位终端,主要产品均通过了3c认证及交通部标准符合性审查。同时公司规划建设了北斗营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该系统平台是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监总局、工信部新标准,在全省17地市中第一个通过部级技术审查的卫星定位监管平台,涵盖了货车、客车、公交、出租、村村通客车、危险品运输车等营运车辆的地市级卫星定位监管平台,目前该平台运营车辆已达12万辆。
建立网上教育资源平台,发展教育资源网络消费。在备受市民关注的教育领域,发挥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的91淘课网的辐射作用,加快教育资源信息消费。 91淘课网被中央电教馆列为重点推荐使用的教育资源平台,主要分为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教师中心主要有五大功能,应用“大数据分析”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 学生中心现开设初中、初高中衔接、高中同步辅导、假期学习课程、高考辅导课程等5大系列,汇聚全国的名校名师,共同策划、制作课程,支持文字、图片、声音 等各种形式,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提问。凭借其互联网云平台高效的计算与反馈优势,打通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之间的壁垒,让三者实现互联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