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三大专项行动计划》后,近日湖州市又出台了《2015年湖州市“两化”融合攻坚战工作计划》,《计划》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产品换代、机器换人、制造换法、电商换市、商务换型、管理换脑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三大行动,积极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加快培育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健全“两化”融合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我市工业实现智慧转型。
我市在“两化”融合领域动作如此频繁,原因何在?接连出台指导文件对于我市的“两化”融合建设将起到什么作用?
精准定位实现后来居上
去年省经信委发布的《2013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已达到63.30,跃升至全省第4位,其中工业应用指标和应用效益指标分别位列全省第2位和第3位,标志着我市“两化”融合水平已跻身至全省第二梯队行列。
这个数据除了鼓舞人心之外,更是来之不易。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发展“两化”融合的基础其实并不是十分雄厚,某些领域还存在相对薄弱的情况, 2012年此项数据仅位列全省第8位。短短一年间,我市实现了“两化”融合领域的后来居上,得益于对于这项工作的“量身定制”。
我市先后出台了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智慧工业“363”试点方案,以及一系列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政策意见,指导和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同时,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在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分类推进信息化,培育了3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20家市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以及7家省级工业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
去年以来,我市又围绕高端数字化设计、产品信息化提升、生产自动控制、信息化管理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至去年底,全市市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达到180家、重点项目达到173个,美欣达集团等4家企业列入国家工信部首批502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
六大“新招”力求实现新突破
为求更上一层楼,《2015年湖州市“两化”融合攻坚战工作计划》对于“两化”融合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计划》要求全市信息化指数达到0.88,“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0;规模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60%,装备数控化率达到40%,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20%以上;市级以上“两化”融合试点企业达到240家(其中示范企业60家),重点项目达到240项。“这个新标准的提出,对于我们来说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在好成绩的基础上要更上一层楼,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一旦实现这些指标,将意味着湖州的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我市重新定位,抓准六大主攻方向进行重点推进。
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我市将实施产品和装备智能化发展专项。组织芯片、传感器等信息技术企业与产品、装备制造商对接,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传感器、移动通讯等技术与传统产品和装备的融合,加快组织研发一批智能新产品和装备,推进产品和装备的智能化。 2015年力争全市开发100项智能化新产品,建立25个智能制造样板工程。
同时,围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核心方面,我市将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促进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网络零售旗舰店、开展B2B网销业务、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县区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立若干个行业追溯体系试点。 2015年力争全市规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达到580家以上。
示范试点县区创建一直是“两化”融合建设的重点内容,今年我市将深化长兴县、德清县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县区建设,培育一批“机联网”、装备电子(软件)、总部型、“两化”深度融合贯标示范企业,积极打造省级“两化”深度融合新样板。 2015年力争实现县区市级以上“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县区全覆盖。
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水平方面,我市将编制物流装备、智能电梯等10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分行业推进“两化”融合。针对龙头骨干企业,我市将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总部型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建设,力争省级以上“两化”深度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到10家,市级以上总部型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达到10家。以规上企业为重点,组织实施60个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新增60家市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此外,我市还将加强“两化”融合基础建设。通过谋划和布局大数据产业,我市将支持吴兴区、德清县等保障条件较好的县区引进国内外大数据服务和云服务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华为云计算项目、创博数据中心、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等项目建设,建立服务于全市、分布式的虚拟化云存储资源平台。同时,加快推进“宽带城市”建设,按照工信部“宽带中国” 2015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全面提升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扩大4G覆盖范围,规范我市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四项举措为“两化”融合保驾护航
准确、周到、细致的保障措施是实现“两化”融合顺利推进必要条件。为此,《计划》着重针对我市现状提出四项举措,为“两化”融合工作保驾护航。
据了解,我市将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两化”融合攻坚战活动的组织实施,定期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县(区)将制定年度推进计划,细化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在督查考核方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对考核优秀的县区授予“两化”融合先进县区荣誉称号。加强督导,按照县区分解任务要求,定期通报、年中督查、年终考核,并将督查结果及时向市领导、各县区通报。
同时,大力强化人才引育。今年,我市将积极推进全市重点骨干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培育,首批培育名单,加快组建成立全市首席信息官(CIO)联盟。加强企业“一把手”培训,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实施“千名企业信息化应用骨干培训”,着力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高级人才。
此外,我市将完善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培育,增强“机联网”、“无人车间”、“厂联网”等智能制造服务能力。继续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 2015年全市新认定10家服务机构。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宣传培训,以培训会、现场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县区、分领域开展活动, 2015年全市培训人数达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