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行业资讯  
5G从普惠性连接走向精准化赋能
三轮驱动之下 医疗大模型开启...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突破与挑战:脑机接口产业化有...
三个维度数据描绘数字经济活力...
应用场景加速上新 “AI+文旅”...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中国经济如何从“汗水型”转为“智慧型”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15-05-20   浏览次数:3389 次

中国经济如何从“汗水型”转为“智慧型”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临港基地的工人在检测核电设备堆芯上板。目前,上海正积极打造面向国内外市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核电创新产业基地。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中国经济如何从“汗水型”转为“智慧型” 

  中国经济如何从“汗水型”转为“智慧型” 

  中国经济如何从“汗水型”转为“智慧型” 


  新常态,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才能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

  今日中国,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共舞,小众创新与大众创新激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火热展开,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强劲的新动力。


  “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收不到信号,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就无法找人求救。8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的珠峰,零下40摄氏度的北极和南极,都见得到华为的足迹。”能赢得外媒如此赞誉,华为靠的是“创新”二字。

  统计表明,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达76%,研发人员占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的77%。企业正加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也正引领中国企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青春焕发。

  在福建泉州生产机床的嘉泰数控公司,你完全看不到传统工厂里人员密集、机器轰鸣的场景。偌大的车间内,排排机器安静运转,工人仅需输入几个数据,不用再多操心。“所谓‘数控’,就是给机器设备装上‘智慧大脑’,不仅减少了人力,还能提高产品的精度和生产效率。”董事长苏亚帅介绍。

  从车间到田间,创新一以贯之。过去,我国800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因缺乏优质高产的脱毒种薯,平均单产还不足1吨、排在世界第九十位之后。如今,希森马铃薯集团投入30多亿元,建起世界一流的茎尖脱毒实验室和全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先后培育出1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3吨。

  技术创新,让新兴产业健步前行。

  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镜头,而是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的现实场景:车间内,机器人来回穿梭不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诸多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完成。作为国内首条数字化机器人生产线,其年产能已达5000台,与人工操作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5到10倍。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2014年,我国新增机器人5.6万台,其中有1万多台为国产。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鼓点密集响起,描绘出美好的前景。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制造”走出去。

  2014年签下37亿美元的海外订单,是历年合同额的2倍——凭借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无可挑剔的质量,中国南车制造的高铁列车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创新保驾护航,企业扬帆出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名牌”:5年稳居PCT专利申请全球前三名的中兴通讯,在全球设有107个分支机构,服务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领头羊伊利,在新西兰投资大洋洲生产基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办欧洲研发中心……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126280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浙江宁旅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95380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2561号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