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绑定的儿童将在两天后需要接种疫苗和体检,请记得带上《预防接种证》到接种站点接种。”昨日一大早,90后“宝妈”小刘就收到了疫苗接种短信提醒,她果断取消了后天跟宝宝去游泳馆的预约(打完针三内不能洗澡)。“用手机扫描孩子接种本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办理业务,信息很全面,也很及时,免得漏打。”对于像小刘这样的上班族来说,社区卫生防疫站的微信平台确实让她少操不少心。
终端先行探索 医疗APP埋伏笔
2014年,移动互联网开始染指医疗领域,凭借着技术优势和庞大的用户量,互联网企业纷纷与医院、政府合作,推进移动医疗落地。在“智慧医疗”的呼声中,医疗APP当仁不让,跨出了完美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是第一批赶上移动医疗便捷的用户群。”在小刘的记忆里,2014年她和几个准妈妈在郑州市人民医院挂号产检时,了解到了网上预约挂号的功能,并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下载相关APP,并成功在网上挂号。
“新技术能改变医院老一套的烦琐程序,同时对工作人员来说,新技术的普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运行。”郑大一附院医生王海丽坦言,在网络大潮无处不在的环境下,半年的时间,他们医院的医疗APP入驻到不少年轻人的智能机。
“就像打车软件一样,越是被炒作,越有人愿意尝试。下载之后会发现,便捷的使用体验会让人产生依赖性。我去年就下载了‘春雨医生’,也有同事用的是‘健康闹钟’,到现在也一直在用。”80后室内设计师王爱云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一个人在郑州工作,而且工作时间很不规律,下载一款健康APP相当于有家人在身旁时时提醒健康问题。
随后,记者搜索医疗健康类APP,有近百种,仅下载量在万次以上的就有20多款,其中多为健康提醒类、婴幼儿健康、急救等。而到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春雨医生”,仅苹果客户端的下载量就为33.3万次。
大数据整合 拟著医疗信息“活字典”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思维发生着变革性的转变,传统的创造、创新在互联网时代都体现在对数据的掌握和利用上。
相对于医疗领域,这个资源库不仅可以服务于患者,对于医生来说,更是一本行业“活字典”。“在传统医疗领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经验是无价的,每个医生的判断都基于他本人在诊断实践中的情况统计。但大数据时代,诊断的依据可以利用检索出来的数据,医生能够凭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经验,还有整个领域内所有专家、教授的经验总和。”省胸科医院医生田振宇告诉记者,翻病历的时代已经过去,基于大数据的“云平台”正在完善。
强大的数据库一旦完善,烦琐漫长的就医过程变成极棒的医疗旅程。你可以想象:只用一部手机,你就完成了挂号、看病、拿药的所有流程;你可以想象正在加班的你,手机提示,该吃药了……
“所有美好设想发生的前提是,医疗行业有足够公开分享的信息,每个医疗机构都能在完善自己资源库的同时,贡献出自身的资源。”田振宇坦言,健康APP也好,可穿戴设备也好,甚至包括网上预约挂号,一系列的网络运行都要靠医院的云平台建设,而这有赖于医疗领域里的各个医院、医生能够破除利益壁垒,进入“共产”阶段。
让医保补贴助力资源信息共享
云端化和平台化正在实现,APP运行也不断被开发商优化完善。但在医院与患者的对接处,似乎还是两条平行线。“要知道目前医院的核心数据是不公开的,不在线的。不在线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郑州航空港区人民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坦言,医院之间并未实现信息互通,这就是为什么患者每转一次院,都要重新进行各种检查。
“医疗信息共享,难在前沿技术。”该医生透露,一方面基于保护患者隐私,在不经患者许可的情况下,不便共享患者信息;另一方面,关系到医院专利、前沿的研究及各项科研成果。
“医院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很大的,医生‘走穴’,医保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促进医疗条件平衡的。”田振宇告诉记者,人员的流动也就是软实力、技术的流动,而医保补贴政策则是在“物力”上起到一定作用。“医保报销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的人流量,只有把报销、补贴政策划分成几个层面来实施,例如药品、人员、技术,各自补贴在源头上即可。”
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只有医保补贴政策起到指挥官的作用,让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通用的卫生信息平台,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大医疗”的掌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