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 4.0”“美国互联网工业”,从去年到今年,这些热词常见诸国内外政府高层论坛、制造业博览会上,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开始并改写制造业竞争格局。宝鸡作为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迎风展翅,开启新的征程。
最近有个特别火的词,在制造业刮起大旋风,那就是“德国工业 4.0”。作为一个仍在演变中的概念,当它与中国制造“对对碰”时,已在展示世界未来制造业竞争的方向和发展模式。
我们常说的“工业化”,被打上了“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烙印,仿佛是“母子一体”,工业生产就该是这种模式。现在由于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再按部就班、固守老模式,你就会被市场“甩好几条大街”。
德国叫“工业 4.0”,美国叫“互联网工业”,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确保多批次、小产量状态下产业的获利能力,工艺流程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将使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变得更强。
宝鸡作为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今年将积极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专项行动,那么我市在融合征程上有哪些条件和基础,将如何发力?
结缘信息化如装智能脑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让电子信息产业犹如魔术师般耀眼,正在制造领域展示着自己的威力。在宝鸡卷烟厂记者看到,一个个“智能工人”井然有序地给每个机台运送辅料,机台上需要什么,它都能准确无误地把辅料送达……根据堆垛的需要,能把成品烟箱反转 360度,放在任意指定位置……
“机器人每台每天送料达 5000公斤,相当于四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而且完成质量高,成品烟箱不像以前那样易损坏。”负责管理辅料的工人说道。据了解,在信息化设备的有力支撑下,宝烟的生产效率能提高 20%以上,公司一年节省费用在几百万元。
引进信息智能化设备,如同“鸟枪换炮”,效益提升有“飞一般的感觉”。2013年,宝石机械公司完成搬迁后,对部分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其中 3台从德国进口的数控磨齿机是名副其实的“明星设备”。制齿工王杨说:“以前的设备笨粗大,现在的设备巧精细,让人体会到真正的智能化。”这些新设备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远程监控。操作者只要把加工件的主要参数输入控制设备的电脑内,设备就可以执行自动对刀等一系列加工程序,更为先进的是,设备对加工件可以边加工边自动检测,并进行纠错加工。
新设备不但操作便捷,自动化程度高,更主要是保证质量上乘。“现在加工的产品质量可以达到三级,以前只有七级,可以说是航空级别!”公司质量部负责人说道。据了解,新设备让加工效率提高 3倍以上。
随着宝石机械、宝鸡卷烟厂、宝钛集团等大企业,将信息化智能化广泛运用于制造领域后,让我市中小企业大开眼界,灵敏的中小企业也开始通过更新设备和生产线、联通设备网络、设计和更新软件等办法,优化了产品制造工艺流程和水准,让企业有了“智能大脑”。
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引进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把计划、生产、工序、财务、供应链,融进一个会精打细算的“智能库”。订单来后,抛出问题,计算机运算,就回答“何时开工,何时投料,需要什么材料”等问题。采购按运算结果完成材料入库,装配员看材料备齐后,下达装配计划,整个生产环环相扣。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这套流程和装置,企业如同装了千里眼、顺风耳,对产品质量问题可溯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财务核算缩短了一半时间。在宝鸡美神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设计师利用一台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简称 CA D),输入客户的尺码资料,设计好服装后,系统根据布料的大小和色差,选择最经济的方式剪裁布料,不仅节省了布料,而且还保证每件成衣无色差,光这一项一年就为公司节省材料费150万元。
据了解,目前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已得到初步运用,92%以上的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 86%的大中型企业采用了 OA(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CA 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 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 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 ERP等技术已逐步得到应用, 40%的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了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电子商务活动。企业应用智能设备和信息处理平台,给产业升级带来契机。
信息化的铺路石正在搭建
“春江水暖鸭先知。”说到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历程,陕西立邦软件有限公司感受深刻。公司总经理高彧 韡说:“我们当初刚拓展市场时,很多企业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信息化管理’‘ ERP’,只有一些大企业对信息化产品感兴趣,这缘于他们资金雄厚,有更新装备的能力;但由于软件人才匮乏、技术转化能力较弱,加上互联网通道建设不给力,能让新设备真正智能化运转,发挥大作用的为数不多。”
今非昔比,宝鸡这些年致力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一条条承载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为制造业信息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据了解,宝鸡是全国七大骨干通信节点之一,长途光纤总长度达到 5.5万公里, 3G网络覆盖率达到 95%以上,移动4G网络已实现市区覆盖,连接互联网主干道出口宽带440G, 95%以上的工业企业成为互联网用户。
2012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后,政府“两化融合”推进的步伐加快了。利用经验交流、报告会、现场会等有效方式,市政府、工信部门大力推广示范企业信息化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引导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理念,加大信息化装备投入,规范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优点正在进入企业主的视野。
现代企业之战是一场技术和信息的较量战。拿九大产业集群来讲,我市倡导本地小企业为大企业做配套,那谁来把这些供求信息及时明了地传递出去,这需要一个平台,让大家有自由买卖的机会。于是,宝鸡建立了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陕汽集团、石油机械、宝鸡机床、烽火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定期发布业务外包信息,开展产品配套对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技术改进、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交流协作。
平台如纽带,产业协同并进,大有集团军作战之势,尤其在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航空电子装备、石油装备及轨道交通等行业开展的协作平台,把大企业与小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双方合作由浅入深,小企业为了适应大企业,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优化管理。信息化改造是敲门砖更是试金石。
市场需求催生裂变
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90%的产品是医用钛材零部件,相较于一般钛产品,技术含量较高。谈到智能化制造,总经理郑永利认为,这要归功于向宝钛的学习。他说:“为什么宝钛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因为和他们合作的波音、空客等世界大公司,对供应企业有这样的要求,需要企业有一套信息系统,能进行智能化制造,这样他们认为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我们也是从参与小分工中,被合作方提出的要求督促着,必须做升级改造。”
据了解,鑫诺利用 PDM(产品数据管理)和 ERP信息系统后,摆脱了人为跟单“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通常一个订单下来,设计师根据客户要求,从成本控制、材料保障、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到了科学安排,产品设计好后,生产过程保证了上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紧密配合,哪个节点出问题,系统会自动提醒,及时纠错。靠这两个系统,公司一年直接效益就多出 100多万元。
为什么说手工作坊式的工业制造让企业如处“史前时代”。当你的工人还在费劲解读设计师对工件的设计,翻阅工艺文件安排工序时,人家应用信息化系统的企业,设计人员进行三维建模后,系统将加工参数自动传至加工车间进行作业。工人仅是看护设备正常运转的“保姆”和产品质量的检验员,另外装配周期会大幅缩短,成本也会降低。
总之,没有好的装备投入,不融入智能化制造洪流,未来企业就有被甩出局的危机。
融合将成转型突破口
《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专题阐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制造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德国工业 4.0”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在美国“工业互联网”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它们都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网络。
作为普通人,在这场信息化的进程中明显感知到,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是能体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制造,这都是工业的大型复杂装备与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工业转型的突破点、提升点在于工业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企业在网络销售、财务管理、供应链等方面能做到信息化,但这只能说做到信息化应用的“入门级”,如何在制造环节引入智能化生产,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
当前“两化融合”还处在一个开发期,我市将信息化利用于制造环节的企业仅有 10%左右。市工信局副局长马哲认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一是企业主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在此领域投资的规模不够;三是人才匮乏,“两化融合”的能力较弱。
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任海成告诉记者,“两化融合”不是光买设备和软件,而是工业能力的一个重塑过程,企业自己要构建一个“智能大脑”,依靠软件信息、网络等手段,把采购、生产、检验、销售、库存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里面蕴含着人的知识、经验、应用能力,“两化融合”越深入,嬗变的效果越明显。
让人欣慰的是,今年我市将开展“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据市工信局局长毛跃利介绍,其具体包括“大企业大集团贯标活动”,百户企业两化融合示范推广行动、工业电子商务培育行动等六大行动,力求通过大企业先行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在产业基础好的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将投入上千万元激励有“两化融合”意愿的中小企业,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等层面,提高制造水平;并在县域工业园区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企业营造协作配套的生态圈。
我们相信,“两化融合”将成为宝鸡制造业转型突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