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张建辉
“仿冒名牌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损害了厂家的商标权和知识产权。”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指出,即使有消费者愿意买仿冒名牌,对卖假货的行为也应该坚决打击,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平台商、消费者、知识产权企业各方共赢共享、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现代商业环境,才能促进新常态下的转业升级,提升消费信心,鼓励创新。
------------------------------------------------------------------
当下,各种高仿、A货、水货层出不穷。从“LU”、“adidis”等劣质山寨品,到更加讲究质量的仿冒品,再到很多真假难辨的高仿品,一些消费者对于仿冒名牌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什么一些人会购买仿冒名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78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8%的受访者购买过仿冒名牌。86.0%的受访者直言当下虚荣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
受访者中,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8.0%,收入在2万~3万的占12.3%,3万~5万的占30.6%,5万~10万的占37.4%,10.3%的人收入在10万以上。
66.8%受访者购买过仿冒名牌
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的王雨(化名)是一名爱美的女孩。她的衣柜里收藏了每一季流行的衣服款式,其中不乏一些印有名牌标识的衣物。王雨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没有收入来源,她没有能力购买太多正品名牌。衣柜里的“名牌”,大多是她从某服饰导购网站购买的“高仿品”。
在王雨经常浏览的导购网站上,记者看到各种标注为“当季爆款”、“明星同款”的服饰。作为资深网购族,王雨介绍,导购网站上的“爆款”、“同款”,大都是名牌的仿品,有的价格还不到正品价格的1/10。
调查中,66.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购买过仿冒名牌。
受访者都购买过哪些方面的仿冒品?调查显示,服饰(52.5%)和箱包(42.4%)最多,其他还有:护肤化妆品(15.5%)、电子产品(16.1%)、手表(9.8%)等。
在网上,流传着一个“国内仿冒名牌大全”的帖子,不仅包括服饰品牌,还有电子产品品牌、洗发水纸巾等日用品品牌,甚至还有仿冒药品品牌。
“嘲笑过‘山寨’的人,恐怕现在都有几件仿冒商品。”设计专业毕业的张志伟发现,人们生活中仿冒品无处不在。“印有一线大牌标识的商品已经烂大街,穿在了各种年龄段、不同收入层次的人身上。即使是在商场中开专柜的品牌,很多也是抄袭一线大牌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