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博士,针对2013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主题“智能交通创造智慧未来”进行现场报告。吴博士报告中提出国际智能交通发展新动向、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世界各国持续关注高效、节能、安全交通的同时,对车路合作系统、交通信息服务以及新技术对智能交通的推动作用给予关注。
吴忠泽
信息技术依然是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强力支撑
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的热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例如合作智能交通、互连车辆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等都与宽带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专用短程通信和传感器和汽车基础设施相结合,依托新通讯,建立完善、实时的数据交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从技术路线为智能交通带来新的技术路径,而且从理念、模式等方面给智能交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会议现场
新一代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开始显现,依托智能交通终端的交通服务越来越多
新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近几年来国际智能交通研究开发的一个领域,它的主要内容是进入下一代的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网以及智能终端构成的机体信息,对应用功能再聚焦、再开发,它的重点是要强调在运载工具高速移动、出行搭乘公交或步行情况下都能得到可信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实现对运载工具运行的状况,区域交通状况,以及交通运行环境的识别。并且通过主动的推送和双向交通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充分的满足公众节约时间、费用、舒适度、低碳排放等等不同价值取向的出行和选择。
车路和车车协同系统既是智能交通的前沿,也是现代通信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结合最紧密的领域
车路和车车协同系统国外开发比较集中,在通信领域支撑下实现自主行使状态监视、危险状态预警、自主避碰,对交叉路口信号的协调。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去年又提出合作智能交通的概念,并且在上一届世界大会上进行集中展示。这个合作系统的内容还包括下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框架下不同交通方式、不同社会实体在交通方面的、不同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
提升交通感知智能化水平、构建网络化的交通状态感知体系
“十二五”期间,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实际应用,突破车路状态感知和交通等关键技术,包括车辆动态的阻网、状态实时的获取、环境智能感知、车路信息交互等前沿技术,提升交通运行监测能力和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升级;建设覆盖主要道路数据传感网络,形成智能监控体系;推动多关联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
交通信息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信和GPS的普及,很多公司已经尝试自己采集相关的信息,为公众提供服务,欧洲和美国是最活跃的地区。以TSP为代表的汽车远程信息服务受到众多汽车厂家的关注,现在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开始采集自己品牌汽车GPS数据,经过和数字地图的匹配以后,得到交通拥堵的信息,然后再发回给用户。很多欧美的汽车制造商在中国也有服务,比如像大众、宝马、通用汽车等,很多移动通信公司也开始进行类似工作,手机的信息处理要复杂一些。这样在欧美就形成了一类不需要和政府和交通运营的管理单位和运输公司合作,而自己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交通的群体,这样服务方式和业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重视面向公众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改善和提高公众出行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建立交通数据采集、更新、共享和信息发布制度,明确相关数据标准及信息交换方式;建立公益服务与市场化增值服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技术推进个性化移动服务发展,创造新模式。
建立跨区域、多方式综合交通电子支付系统;形成跨区域、多模式的综合交通电子支付体系,为公众的出行提供智能化服务;促进智能交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智能交通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平台的建设。
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智能交通它既有为交通服务的水平,实现交通服务,又为国家战略创新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和应用的空间,在“十二五”期间,立足国庆,利用新技术手段,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这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整体认识水平和应用规模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智能交通科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交通系统的科技应用发展还受到体制等因素制约,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任重道远;智能交通产业从总体上看无论是规模还是核心的竞争力,我们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