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智慧城市  
行业资讯  
新能源汽车崛起势不可挡,汽车...
数字经济东风起,勇创事业新华...
为低空经济护航,无人机也有“...
国产工业软件“补强”仍在路上
数据安全为何重要?应如何保障...
物联网是如何“施展拳脚”助推...
预先注册智博会4大理由,1:获取现场参观绿色通道服务;2:电子邮件定期传送商迅,展品信息等;3:免费获得智博会刊1本(数量有限)
智慧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

来源:东方网    作者:   更新时间:2012-10-26   浏览次数:5623 次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三大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三大体系”建设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值得探讨,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今天我们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这个“服务”应该在原来的意义上深化一步:要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同时,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了以上这些理念,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

  养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历史应该敬畏,不能随意剪辑;文化贵在成长,不能轻视积累;“动静”伴随节奏,不能刻意“制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自己应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尊严、文化权宜、文化智慧和文化力量。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命。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提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几次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上海博物馆新馆已走过十多个春秋。十多年来,上海博物馆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情怀,显示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的力量与智慧,进一步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化、创新化与和谐化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塑造城市文化魂魄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博物馆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

  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003年1月6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因为“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落下帷幕而变得不普通。在上海博物馆的50年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展览把闭馆时间定在子夜,让最后一批观众在迎接晨曦时离开,而气氛比开幕式还隆重热烈。在办展的三四十天间,每天凌晨,摄氏零下五度,在严寒中开始形成队伍,直至早上开馆。进馆后,在两个展厅前依然排起长队。在二楼展厅的《清明上河图》前,一排就是几个小时。《解放日报》为之刊登长篇通讯《长队优美——<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告诉》,记者的文字是客观的,又是深刻的:“不是计划时期抢购凭票商品,不是春运高峰苦候返乡车票,不是房产旺市竞买火爆楼盘。前所未有的长队,史无前例的人潮——上海排队看书画。……一座城市里的这样一支''长队'',已经远远超越了业界观摩的意义。这是一座城市的朝圣。如果不是因为虔诚,华发老人怎能在零摄氏度中伫立;如果不是因为真挚,花季学子怎能在寒风中守望;如果不是因为景仰,背着双肩包的欧美教授怎能一出机场就奔进了这支队列。……看一次书画展要排5小时的长队,奢侈了吗?不值得吗?5个小时排队,何尝不是5个小时情绪酝酿;5个小时等待,何尝不是5个小时心境净化。珍绝永远是稀缺的,排队也将是必然的。一座崇尚精品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的长队是必须的、优美的,是最动人的城市风景线。”很快,上海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试验本)、上海七年级中学语文课本(试验本)分别选了有关这次国宝展的文章《百代法书》和《上博今日无眠》。上海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在上博召开了“''国宝展''引起的文化轰动与干部队伍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座谈会”……“文化热浪”席卷了申城,新世纪的上海完成了一次颇具辐射力的“文化轰动”。这个“国宝展”,打动人的不仅仅是72件顶尖水平的国宝,还有伴随“国宝展”而呈现的民族凝聚力,它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个展览,为何会形成一次“文化轰动”?因为这次世纪大展是国之瑰宝的集中亮相,晋唐宋元的盛大巡礼,千年遗珍的隆重检阅,书画艺苑的旷世览读。

  这一展览所带来的“文化轰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这是民族凝聚力的坦诚聚集,文化能量的整体释放,文化盛事的有效组织,文化关怀的良性循环。

  这一展览明示: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书画、民族文化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1世纪的后辈们仍以华夏儿女的名义播扬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博物馆文化的第一种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在“国宝展”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力量是浓烈的、炽盛的、自觉的、令人终身难忘的。

  二、博物馆文化以其历史穿透力,

  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

  博物馆文化的第二种力量是历史穿透力。博物馆的藏品穿透了漫长的历史,抖落了历史的尘埃,演绎着沦桑巨变,表达着岁月坦诚。挟裹着收藏保管、研究和社会教育三大功能的博物馆文化以其犀利的历史穿透力诠释着历史的庄重、厚实、坚毅和苍伟。

  甲申冬日,上海博物馆隆重推出“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铿锵吟唱黄土高原千古长赋。周秦汉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恢弘盛世的历史定格,带有凝重跌宕的历史指向,积淀了理性张扬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千古释疑的文化现场,同时,撒落了凝聚文明的历史文物,引发了千百年来对凝聚在文物上的历史的解读,因而周秦汉唐的历史沿革是中国历史上的华章巨篇。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气势恢弘,两百余件文物璀璨荟萃,两千余年历史集约展示,在昨天的地平线上曾经积淀不屈的“琴文”,亮出韧性的“剑胆”,摆开威严的方阵,挥洒历史的深沉,在今天的展览厅中邀集了跨时越空的古时文明。从观赏青铜之乡的西周吉金、秦始皇陵的复活军团、汉唐墓葬的皇皇壁画,到迷恋各类遗址的稀世奇藏、唐代窖藏的遗宝精粹、皇家寺院的石破天惊,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无疑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此展办展50天,观众30万,最后又是一个“无眠之夜”,数千观众冒雨领取参观券,10件最受欢迎文物揭晓,观众在历史的演绎中感悟着博物馆文化的历史穿透力。

  博物馆文化的历史穿透力还表现为探究文物,还其历史的本来面貌。上海博物馆入藏王羲之《上虞帖卷》就有曲折而生动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上海博物馆专家在清理古代书画时发现了此帖,但当时并未“识宝”,又被冷落了3年。后来有关领导和专家重提此事,请谢稚柳先生鉴定。谢先生对此帖与唐宋其他法书名作进行比较研究,充分肯定此帖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一时尚难断定此帖是哪一朝代的摹本。正在他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此帖右上角的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墨印映入眼帘,又见下面一印,但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晚上,他在灯光下又琢磨良久,忽然记起清末有一收藏者曾在逃难时把《上虞帖》缝入棉衣,由北方带到南方,以后便杳无音信。此帖会不会就是当年“消失”于南方的国之瑰宝?再过了几日,谢先生在展开此帖研究时,又突然想到这方无法辨认的印章可能是南唐的“内合同印”。于是,上海博物馆借来了先进设备,拍摄了软X光片,奇迹出现了,果然显现出“内合同印”。“内合同印”和“集贤院御书印”两印在宋代被称为金印,而历史记载《上虞帖》正有此两印。这一证据,基本确定了《上虞帖》是唐摹本的说法。后来,上海博物馆的裱画师再创奇迹,把这两个印章清晰地予以再现。国宝确定,正式入藏!博物馆文化以其历史穿透力澄清着历史的迷雾,缕析着历史的脉胳,使漫长历史的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的演绎成为可能。

  三、博物馆文化以其文明渗透力,

  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

  博物馆文化的第三种力量是文明渗透力,博物馆以这种力量解读中华文明,抢救文物回归,寻觅悠悠源头,追踪绵绵根脉。

  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悄然出现楚简,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张光裕教授迅速把信息传递给上海博物馆,并电传过来一批摹本。从电传过来的摹本看,有几支是《周易》中的一些内容,还有一些不知篇名的有关文王和周公的内容。从以后几次电传的摹本中进一步了解到,这些竹简文字估计多是尚未知晓的先秦古籍,简文字体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相一致。信息往来,当断则断,老馆长马承源先生决定立即抢救这批竹简,出资收购。5月,这批竹简顺利送抵上海博物馆。同年秋冬之际,相关竹简又一次在香港出现,这次是在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先生、董慕节先生、顾小坤先生、陆宗麟先生和叶昌午先生联合出资收购,热情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可以说,从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之日起,就有一种文明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这些战国楚竹书共有简数1200余枚,计达35000字,在已出土楚简中占有较大比重,实为难得。这些战国楚竹书为楚国迁郢都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先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而简书本身又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包括少数重本的书篇在内,这批楚竹书近百种,其中能和业已流传的先秦古籍对照的不到10种,足见发现这批楚竹书的独特意义及其重大价值。

  癸末春日,上海博物馆成功地从美国把《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抢救回归,安然入藏,实现了又一个文化夙愿。《阁帖》返归,赫然成为中国帖学盛事,对于梳理帖学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博物馆从美国抢救回归的《淳化阁帖》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是公认的国宝。国之瑰宝流失海外,上海博物馆持之以恒地关注国宝屐痕,上海博物馆老前辈徐森玉先生曾多方探寻《阁帖》去处,争取其回归。《淳化阁帖》的回归之路令人牵肠挂肚,经常萦回在上博人的心头。近十多年来,国之瑰宝为美国安思远先生所得,如不创造机遇、紧追不舍,一旦情况有所变化,国宝将永无回归祖国之希望。国之瑰宝当归则归!上博作出了千方百计抢救国之瑰宝回归祖国的重要决策,并成功抢救回归。《阁帖》回归后,上博及时举办了“扬我中华文化,壮我中华精神——《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一部帖学经典集结了跨越时空的书法帖学关注,牵动了一座城市的民族文化根脉,激励了老老少少调遣笔墨的情怀,引发了持续一年的帖学思考。围绕《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回归,汪庆正副馆长夜以继日地为特别展览的筹备及其一系列普及教育活动开展工作,他还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收集、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阁帖》回归之时,汪先生说过:《淳化阁帖》的研究比较艰深,普及工作也不易。如果要问这两个问题,一是“淳”字怎么写,二是“淳化三年”翰林院侍书王著编帖之年对应公元哪一年,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大多数人答得上来的。可是,“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举办一年之后,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一天,汪先生偶而坐出租车,因他在电视上宣传普及《淳化阁帖》次数多了,驾驶员一下子认出他来,脱口而出:“这不是''淳化阁帖''吗?”汪先生的朋友说:“你呀,可以改名了,复姓''淳化'',名''阁帖''!”

  四、博物馆文化以其艺术感染力,

  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

  艺术感染力,是博物馆文化的第四种力量。这种力量维系着艺术经典的宁静与理性,敞开了中华文明的纯粹与自觉,凸显了民族文化的品位与品格,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传承与自豪。

  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文化创意的激励。上海博物馆的每个大展,陈列设计部总是创意先行,形成亮点。陈列设计部一直重视把大自然的场景和中国园林的意境引入展室,构想、营造具有自然风貌和诗画般的场景,努力做到一展一品,一展多景,对于展示文物起到了增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文物资源的整合。近来年,上海博物馆的脍炙人口的展览除了整合馆藏文物资源外,还走强强联手之路,得到了各省市博物馆的积极支持。故宫博物院和新疆、内蒙、西藏、陕西、山西等自治区与省文物局和博物馆对于上博在办展上的文化真诚令人感动。我们结集着文物资源,以国宝的魅力展示中华文明,以经典的力量呼唤文化传承。

  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自我加压。2002年12月21日,正值上海博物馆50大庆之日,马承源先生和我从北京开会返沪,在北京机场候机时,马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上海博物馆建馆已整整半个世纪。新馆开馆也已有六、七年了。上海博物馆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于不断拓展,不断地自我加压,在艺术感染力上应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如上海博物馆新馆的陈列专馆,虽然几年过去了,大家的反映依然很好,但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抓紧做出计划,及时地相继改建,进一步增加艺术感染力。正是巧合,那天樊锦诗院长也在场,她和我们一起在机场候机。回沪后,我们在原有陈列专馆更新调整的基础上,加快了推进步伐,以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守望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

  五、博物馆文化共享,是艺术,更是智慧

  2007年6月,我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在艾米塔什博物馆举办的“上海博物馆珍藏展”的开幕式。展厅设在冬宫加冕大厅前,米哈伊尔?皮奥特罗夫斯基看到造型端庄的戈鼎、粗犷质朴的小克鼎、神态安然的唐代彩色釉陶骑马女俑、恬淡沉着的北宋定窑刻花莲花纹碗、光彩熠熠的辽代镂空凤纹金冠和绿莹洗练的红山文化玉鸟等,惊喜地说:“这么精美的艺术珍品实在难以见到!感谢上海博物馆为俄罗斯人民带来了如此富于艺术震撼力的中国古代艺术。”开幕式后,米哈伊尔?皮奥特罗夫斯基馆长和我专门就两馆今后5年合作交流计划和2010年该馆在上博举办回访精品展进行了磋商。2008年3月,我们两馆已签署了交流协议。

  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也有声有色。1999年盛夏来自大英博物馆的“古埃及珍品展”曾创下2个月63万1千名观众的纪录,最多的一天观众数超过2万人!2006年7月至10月,又推出“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珍品展”,252件(组)文物包括石刻、泥板文书、象牙、青铜、陶瓷等各类珍贵文物,此展为中国举办的第一个亚述文明主题展,观众踊跃。2009年2月,上海博物馆将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精品文物展,让英国人民共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今天,“博物馆文化的共享与弘扬”已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一个共同话题。共享,是艺术,更是智慧。其实,“艺术也是智慧”。智慧能赢得共享,智慧能催生繁荣,智慧能激活事业,智慧能穿越历史。这种智慧是一种真诚,这种智慧是一种文化,这种智慧是一种双赢,这种智慧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

  有人说,在网络时代,应该把“共享”让位于“竞争”。这种观点认为:“你看,各博物馆之间,在文物征集、学术研究、陈展方式、社会教育、网络方略、文化商品开发上,竞争已成态势……”然而,我们不妨静心而思:从时代本质上说,合作多于竞争;从发展经验来说,共享优于封闭;从成长智慧来说,联手走向共赢;从博物馆的昨天、今天可以告诉明天,宁静、祥和、理性和融智是实实在在的成功之路。在网络时代,充满着竞争和博弈,智者会在竞争的交错中发现共享的网格,同时会在博弈中显示大气与睿智。

  博物馆文化共享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文物资源的“短缺”。世界上有一些藏品甚丰的博物馆,但从观众的企盼和展览的需求来看,文物资源依然显得有限。一个博物馆的藏品再丰,品类再多,体系再全,不可能囊括全球之文物,穷尽人间之遗珍,总揽古今之瑰宝,涵盖地区之差异。现代陈展方式的变化,借助于悬浮式多幕新媒体技术、幻影技术、计算机控制模块技术等科技手段可以把文物生动地置于“文化现场”,但这不仅没有对文物的丰富性降低任何要求,相反需要更多地集个体展品为群体展项,希冀有更多的珍贵文物的集群亮相。正是面对有限的文物资源,博物馆更应以共享求持续,以智慧对“短缺”。

  博物馆文化共享,是艺术的共享,更是智慧的共享。在智慧的共享中,我们诵读了古埃及文明中对于人物变形的审美情趣;领悟到“亚述之于苏美尔如同罗马之于希腊”,亚述文明取自两河流域的南方成就,却又赋予个性诠释,自成一格。亚述艺术在借鉴巴比伦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淡化了粗犷简明的特质,强调了细腻典雅之韵,有所突破。古埃及艺术在造型语言与构成形式等方面为亚述雕塑艺术提供了诸多启示。了解到玛雅人已经知道圆周率,早在公元3世纪就开始使用20进位制和0,在高大的庙宇中蕴含着精确的数据,装饰着美丽典雅的雕刻。在伦勃朗的“永久的光和影”中,欣赏大师神奇地用光的明暗来反映空间层次,把明暗对比法推进为更富有戏剧化的舞台灯光效果,以产生神秘多变的气氛。他对光线有独特的驾驭能力,自由地把光分散、集中或作模糊处理,使笔下的光色诉说成为一幅幅油画经典。……当然,智慧的共享并不局限于展览的互办,还延伸为专家学者的互访、学术成果的交流、文物保护经验的相互借鉴。

  博物馆文化共享,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中得到了成功的践行。上海博物馆作为立项单位,与上海的文化、文博工作者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一起,成功营建了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这两个馆较好地演绎了几千年城市发展史和159年世博会发展史,从全世界及全国各大博物馆借来了二三百件珍贵文物,为文博人办世博赢得了盛誉。在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以“迎世博、创未来”的新的文化要素与城市文化品格进行综合考虑,全面整合文化遗产,进行“世博”与“文博”的互动思考,对承办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努力形成文化合力。上海博物馆在营建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的过程中,有效增强两个馆的文化含量,在主题演绎、场馆营造、展览组织、论坛设计、活动运营、整体运筹等方面顺利推进,直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历史机遇。世博精神可以提炼成“欢聚、沟通、展示、合作”八个字,世博精神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精神。世博精神的延续是科学精神的凝聚、人文精神的融合、民族精神的坦示、时代精神的展示、创新精神的吞吐。世博会期间,上海作为世界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以先进的、国际化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展示上海的城市文化,上海世博会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次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使上海博物馆的传统与现代、时尚与记忆、传承与发展、地域性与整体性、多样性与共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更好地结合起来。迎世博,创未来,以“文博”助“世博”,充分体现了博物馆文化对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积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聚集到城里来居住;他们之所以留居在城市里,是因为城市中可以生活得更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博”工作者从“世博”的实际出发,借览历史性博览、艺术性博览、科技性博览、综合性博览的经验,进行主题性博览的探索,在主题演绎上努力完成“破题性演绎”、“二度演绎”和“展品演绎”,在展品设计上力求小中见大、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石破天惊、突出经典、古今结合、畅想未来、体现世博精神,兼顾“主导”与“主体”,确立“世博现场”理念,做到“逻辑联系”与“游客流动中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重视“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突出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艺术、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建立“自我修复系统”,进行“开环演绎”,夯实城市史、文化史、经济史、科技史、社会发展史、思想史、文学等跨学科演绎基础,建立评估体系,为大型演绎积累经验、进行文化积淀,顺利推进两馆的各项筹备工作。世博与文博的互动发展,积极推动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

  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已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052113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2036104号    访问人数: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