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行业资讯  
我国数字产业开局良好 多项关...
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建设正式启动
5G从普惠性连接走向精准化赋能
三轮驱动之下 医疗大模型开启...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突破与挑战:脑机接口产业化有...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19-12-27   浏览次数:2980 次

 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探索,各地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的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如何尽快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加快我区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重大任务,必须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下面主要从新型智慧城市的好处、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建议等三方面作一发言:

  一、新型智慧城市的好处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区块链的重要一环,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根据后台的需求信息,形成合理、有效、适度的资源配置。特别在居家养老、物业、物联网等方面,将逐步凸显出作用和优势。

  (二)有效防止犯罪,提升公众安全感

  我区已经建设的“雪亮工程”和“智慧公安”系统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投入以来,有效预防了犯罪,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安全感。智慧城市、甚至智慧社区的落地使用,将进一步提高整体效能,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三)提升通勤效率,减少城市拥堵

  预计到2025年,部署了智能移动应用的城市有可能将平均通勤时间减少15%到20%,个别优化程度高的城市通勤时间可能进一步缩短,有效改善城市拥堵的顽疾。

  (四)控制疾病传播,提升健康水平

  智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疾病的防控方面,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时间找到疾病的源头和传播范围,进而开展精准的医疗干预。

  (五)保护资源环境,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有数据显示:建立高级计量和数字反馈信息后,容易形成用水跟踪机制,在用水量较多的城市促进用水保护,数据较高的可以节省近15%的用水量。另外,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建立,可以主动发现突发的污染源,为下一步的污染防控提供依据。

  以上只是依据当前技术明确能实现的优化项目,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将在更多方面展现其优势与价值,将自动化、智能化的生活理念引入到城市的管理过程中。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足,顶层架构亟待完善

  智慧城市以高科技为依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社会治理方式。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对项目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提高。目前我们尚未明确项目的总牵头部门,也未能明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权限和职责,这些问题不解决,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2、对智慧城市后续的维护保障考虑不足

  要保障智慧城市的有序运作,需要在后期进行大量的维护工作,其中既包括硬件的维修维护,也包括软件的升级,当然还有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育。在这些关键性问题上,我们仍然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缺口。

  三、对策和建议

  (一)分清权责,做好项目开发的顶层设计

  区级层面上应当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牵头部门,同时由于项目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各职能部门也应当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特别是针对后期的维护工作,应当做出明确的责任规定,以确保长期的开展。

  (二)建立智慧数据平台权限等级

  通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公民合法的隐私权。这就需要在智慧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数据平台的权限设置等级,同时明确违规调用的处罚责任。

  (三)资金、平台有序投入,促进资源整合。

  鉴于目前智慧城市中局部领域的技术尚不是很成熟,我们建议对于资金的投入和平台的建设都要有序开展,考虑将现有的数据先进行有效整合,再对平台逐步放开、升级,防止“一窝蜂”式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四)培养我区的技术人才队伍和智慧城市系统的管理人才

  针对该领域的人才缺口,可以考虑将智慧城市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到职业培训的范畴,给予政府职业培训的补贴,以此鼓励人才队伍的建设。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126280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浙江宁旅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95380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2561号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