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关于人工智能,一个新的国家级布局出现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10月17日,科技部分别发布关于支持合肥、杭州、深圳、天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函,支持四市打造“AI创新试验区”。其中合肥,就是以合肥高新区为主申报的。在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上,合肥高新区成为备受瞩目的一员猛将。
在高新区云飞路的两侧,创新产业园一期与二期隔街相望,高新技术企业在此云集,华米科技就是常被提及的一家。
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健康手环、健康手表,华米科技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品牌产品布局。2018年研发的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首款AI芯片“黄山1号”,于2019年正式搭载智能产品上市,成为全球可穿戴行业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基于AI技术驱动,早在2016年华米科技便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不仅推出了系列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芯片,而且搭建了云端运动及健康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平台。
从合肥高新区初创,短短几年,华米科技就已成长为中国智能硬件首家在美上市企业,未来还将继续以科技的力量推动每个人享有更好的运动、健康和医疗服务。
“让世界看见我们,用全新的方式”,在中科大先研院大楼内,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将这句话奉为企业理想。这是一家依托中科大和中科院进行技术转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众多核心技术专利。
通过光场重构原理,结合体感互动装置实现人与实像的直接交互,东超科技正在积极创造人类视觉用户界面的变革。
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广告媒体、智能车载、军工显示等,该技术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企业的着茁壮离不开合肥高新区的大力扶持。2018年,东超科技通过财政获得800万元融资,至此步入发展快车道,2019年又获得北京中科创星1000万元Pre-A轮融资,估值数亿元,目前已与国内众多上市公司达成合作,未来可期。
其实,像华米和东超这样的例子,只是合肥高新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缩影。在今年10月17日“科技部关于支持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函”中,科技部表示,希望合肥强化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部署,在具有产业优势的细分领域加强应用示范,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水平。
作为合肥市发展人工智能核心承载区的高新区,依托中科大、中科大先研院、科大讯飞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前沿技术研发。
在汪增福看来,优质的科教资源,使得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具备了深厚基础;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以及美亚光电、华米科技、科大国盾等一大批中坚企业,则为合肥打造了一个很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而多家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则是连接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要桥梁。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全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已聚集企业600余家,在教育、医疗、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应用红利逐步显现。2018年,中国声谷实现产值650亿元,2019年上半年实现410亿元,全年预计超800亿元。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将各行业推向智能发展时代。以高新区为主的合肥,也正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人工智能赛道上,砥砺探索,加速前行!